发布时间:2025-01-01 17:47:55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呼和浩特3月19日电 题:为什么中国冰雪体育可与世界融合?
——专访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
中新社 记者 李爱平
从两年前的北京冬奥会到此前闭幕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简称“十四冬”),中国冰雪体育运动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中国冰雪体育运动该如何与世界更好融合?就此,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此次“十四冬”中有很多外籍裁判,可否视之为中国冬运会正逐步与世界融合的表现?
白宇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是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一次盛大展示。其中,外籍裁判的参与成为讨论焦点之一。“中国冬运会正在逐步与世界融合”,这个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综合分析。
首先,“十四冬”外籍裁判的参与是一个重要信号。随着中国在冬季运动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国际体育组织对中国的认可也在逐步提升。国际化的裁判团队构成,标志着“十四冬”的赛事设置和竞技水平已向世界看齐,有助于提升赛事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外籍裁判的参与体现了中国一贯秉承的积极推动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理念。邀请国外裁判参与中国冬运会,在提升赛事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能够促进世界各国在冬季运动领域的交流互动,推动全球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024年2月22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公开组团体赛比赛现场的中外裁判员。崔楠 摄再次,外籍裁判的参与也意味着中国冬季运动仍存在一定不足。“十四冬”与米兰冬奥会全面接轨,在一些重点项目上邀请高水平外籍裁判来华执裁,既是为保证赛事公正公平,也是为促进国内冬季项目竞赛组织能力和办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事求是地讲,尽管过去几年我们在冬季运动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冰雪强国相比,在规则制定、裁判体系建设以及运动员培养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冬运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还需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赛事组织等方面进行持续改革和创新。
总体而言,“十四冬”外籍裁判的参与是中国冬运会逐步与世界融合的一个重要体现,但也只是此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当前的中国仍需不断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全面提升竞技水平与组织能力,推动冬季运动事业迈向更高水平、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2024年2月24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山西队选手苏翊鸣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公开组决赛中。富田 摄中新社 记者:在您看来,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运动留下了哪些遗产?
白宇飞: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推动了中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早在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就达到3.46亿,“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是北京冬奥会的最重要遗产。赛后两年多来,大众冰雪热情不断释放,青少年冰雪运动渐入佳境,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布局更趋合理,各类冰雪赛事蓬勃开展,都是冬奥遗产的具体展现。
其一,通过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全国大众冰雪季”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更为显著,各省份因地制宜,持续创新发展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民众喜闻乐见的冰雪品牌活动,“南展西扩东进”举措向纵深迈进,年度“赏冰乐雪”人数从百万量级迅速提升至千万后接连破亿。
其二,通过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冰雪运动进校园计划得以深入实施,多地推进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建设,积极开展冬季奥林匹克知识普及和文化艺术活动。南北方共同发力,系统加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建设,把冰雪运动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多样式校园内外活动助力青少年冰雪运动进入新境界。
2022年4月,北京,花样滑冰世界冠军、教练员佟健在“筑梦冰雪百节大师课进校园”上教学。卞正锋 摄其三,通过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全国冰雪场地数量大幅增加,各地在适度新建一批优质冰雪场地的同时,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存量,并高度重视残疾人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供给改善,渐进形成不同冰雪资源禀赋约束下的场地设施地域特色化供给格局。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拥有1576个滑冰场地和876个滑雪场地,加之服务保障水平的大幅提升及“冰雪惠民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实施,老百姓参与冰雪运动的门槛实质性降低,冰雪运动已成为冬季里国人新的时尚生活方式。
其四,通过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各级各类冰雪赛事“竞相争艳”。从亚洲冬季运动会的申办成功到“十四冬”的圆满收官;从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多项国际单项赛事的正式落户,到全国雪橇冠军赛、全国雪车锦标赛等若干国内顶级赛事的完美落幕,再到北京冰球公开赛、辽宁省大众滑雪挑战赛、湖北长江经济带高山滑雪邀请赛等地方赛事的蓬勃开展,共同推动着后冬奥时代的中国加速向冰雪强国迈进。
2023年1月,市民在位于北京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享受冰上乐趣。贾天勇 摄中新社 记者:“十四冬”对中国冰雪运动有何重要意义,对于其融入世界有什么促进作用?
白宇飞:“十四冬”的举办为承办高水平国际冰雪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成功举办“十四冬”,中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赛事组织体系,提高了承办高水平赛事的能力和水平。这些经验积累及新增和改扩建的场地设施,将为未来举办更多国际性冰雪赛事提供可靠保证。
不仅如此,“十四冬”的举办进一步点燃了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十四冬”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冰雪爱好者前来观赛,也激发了本土居民踏冰逐雪的兴趣——首次设置群众组比赛,让民众走进冬运赛场。各种冰雪项目的推广和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既带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更为中国冰雪运动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构筑了广阔平台。
此外,“十四冬”的成功举办“叫响”了中国的地域名片,提升了主办地的国际知名度和形象,同时丰富了体育消费场景,释放了体育消费潜力。赛事期间,各类体育用品、周边产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冰雪旅游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2024年1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群众比赛在呼和浩特市东河冰场开赛,参赛选手在越野滑雪比赛中。丁根厚 摄中新社 记者:放眼未来,中外冰雪运动如何交流合作?
白宇飞:我认为,首先要对标冰雪运动强国,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有序扩大冰雪运动竞技交流层次,选派更多青年后备人才赴冰雪强国参加冬季项目训练和比赛,聘请高水平教练来中国执教。随着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冬季运动领域的影响力会相应提升,自然有利于融入国际赛事和相关国际体育组织。
再则,用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区域合作框架,力争发挥区域性冰雪运动大国的牵引、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是打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冰雪赛事品牌,促进冰雪运动交流。通过赛事平台创造更多向世界展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机会窗口。
二是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冰雪教育互动,开展冰雪运动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高效利用冬奥遗产资源,邀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运动队赴冬奥场馆驻训,以冰雪教育合作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2023年12月,青海省西宁市市民中心冰球馆,学生在外籍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习冰球运动。薛蒂 摄三是举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冰雪文化论坛,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以冰雪经济合作为抓手,开展冰雪产业、冰雪消费领域国际合作。一方面,切实加强中国冰雪制造业发展,加强与世界冰雪强国的产业合作,做优做强冰雪产业国际价值链。另一方面,全力打造能够比肩阿尔卑斯山沿线、美国盐湖城、加拿大惠斯勒、日本北海道的知名冰雪旅游度假区,同时用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化推广渠道,拓展冰雪旅游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到中国观赏冰雪美景、体验冰雪运动魅力。(完)
受访者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白宇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冬奥会遗产报告总协调人和主执笔人;中国体育经济50人论坛及香樟体育经济学论坛发起人;兼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体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冰雪经济、户外运动产业、体育战略规划研究。曾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政协等单位的各类横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谈冰论雪一百年》等10部学术专著。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