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三中全会后首次考察,习近平来到这两座西部名城

发布时间:2024-12-22 21:50:11 来源: sp20241222

初秋时节,岁物丰成。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刚刚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启了国内考察行程。

9月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总书记先后踏访陕西宝鸡、甘肃天水两地。从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到生态公园、苹果基地,总书记重点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主题。

△ 视频:习近平在陕西宝鸡市和甘肃天水市考察

01

关中平原的两颗“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陕西宝鸡市和甘肃天水市,位于关中平原。两市毗邻交界,都是秦岭之上、渭河之畔、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堪称关中平原上的两颗“明珠”。

△ 宝鸡。(总台记者刘海涛拍摄)

△ 宝鸡。(总台记者刘海涛拍摄)

宝鸡,炎帝故里。这里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孕育了《周礼》《周易》等灿烂的文化经典。宝鸡历来是战略要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暗度陈仓”“五出祁山”等历史典故发生于此。域内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

△ 天水。(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 天水。(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天水,羲皇故里。这里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五大文化”构成了其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书记此次赴西部地区考察,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一个多月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此次考察,是三中全会之后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考察,正值国庆前夕。

△ 天水。(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

△ 天水。(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

02

中华文明的“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和天水考察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重点,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总台记者赵振凯拍摄)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总台记者赵振凯拍摄)

在陕西宝鸡,总书记首先考察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

博物院位于宝鸡市渭滨区渭河南岸石鼓山上,采用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形成“平台五鼎”的独特建筑风格。博物院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商周青铜器为主,拥有青铜器等文物48万余件。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总台记者崔刚拍摄)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总台记者崔刚拍摄)

一日经四季,宝鸡看“中国”。宝鸡青铜器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铭文字数多。

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何尊。(总台央视记者丁欣、彭汉明拍摄)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何尊。(总台央视记者丁欣、彭汉明拍摄)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总书记同外方领导人一道参观文物展,何尊就是其中9件文物珍品之一。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上,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就有一件“何尊”。

透过“宅兹中国”,人们不断理解“何以中国”。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逨盘。(总台央视记者丁欣、彭汉明拍摄)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逨盘。(总台央视记者丁欣、彭汉明拍摄)

走在天水街头,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还坐落着享誉世界的“东方雕塑陈列馆”。

在天水,总书记先后前往伏羲庙、麦积山石窟考察。

△ 伏羲庙。(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 伏羲庙。(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伏羲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包括牌坊、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主要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

△ 麦积山石窟。(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 麦积山石窟。(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山形酷似西北地区农家麦垛而得名。

石窟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雕造像1.06万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路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是麦积山石窟的保护管理机构,由敦煌研究院管理。

△ 麦积山石窟。(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

△ 麦积山石窟。(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

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注,一以贯之。

5年前到甘肃考察时,总书记第一站就前往敦煌莫高窟。他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去年在陕西汉中考察时,总书记也专程走进汉中市博物馆。

这次在宝鸡、天水考察时,总书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03

和谐共生的“幸福园”

在陕西宝鸡考察期间,总书记来到渭河生态公园,了解当地开展渭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情况。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宝鸡段长200多公里,平均宽度600米。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于2000年开始实施,相继建成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17处渭河滩区生态涵养区。

△ 渭河。(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 渭河。(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渭河生态公园地处宝鸡市中心,紧靠渭河北岸,2004年10月建成开放。公园融水、堤、路、园林、广场为一体,打造“四时荣枯、自然野趣”的滨河生态景观,为市区人均提供公共绿地近2平方米。

去年7月在陕西考察时,总书记曾专程考察了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他当时强调,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04

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的考察点之一。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花牛苹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天水开始种植可以追溯到1925年。

天水地处高海拔区,山多川少,大部分果园位于山地,具备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雨水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的独特条件,非常有利于果实生长、着色和糖分积累等。当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花牛苹果。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花牛苹果肉质细腻,致密松脆,风味独特,香气浓郁,口感上佳。花牛苹果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苹果品牌之一,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牌。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现有苹果种植面积15万亩。去年,基地实现果品总产量22万吨,带动4万多人实现增收。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2022年10月,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南沟村考察时,曾专门看了山上的苹果园和村里的苹果洗选车间。他对乡亲们说,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这次踏访西部,总书记再次关注当地的“致富果”,重点了解发展特色现代山地果业等情况。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黎兵拍摄)

△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黎兵拍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总书记考察两座西部名城,既寻访历史,又指导实践,既关注生态,又情牵民生,既立足西部,又放眼全国,蕴含深远的战略考量。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记者丨张晓鹏 彭汉明 丁欣 程铖 范凯 郭鸿 范一鸣 黎兵 姚瑶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