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军持续推动水下无人潜航器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3 16:50:34 来源: sp20241123

近期,美海军“幽灵舰队霸主”计划中的2艘无人水面舰艇,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抵达驻日美军横须贺港靠泊,引发外界对美海军无人作战力量的关注。事实上,相比依托现有舰艇加装无人模块建成的“幽灵舰队”,美海军成体系化发展的水下无人潜航器,其隐蔽性更强、作战效能更高、危险性更大,是具有改变海战规则潜力的水下“幽灵”力量。

技术性能先进

美海军将水下无人潜航器视为夺取远海作战优势的“利器”,最早开始研发并投入使用。近年来,美军方与军工企业在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支持下,针对制约水下无人潜航器大规模发展应用的问题,相继解决了水下能源、跨域通信、导航定位、自主控制和协同攻击等技术难题,使其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非对称技术优势明显。

例如,美海军于2019年启动的“垂钓者”深海无人潜航器,可在无外部通信条件下实现导航、定位、规避障碍物、搜索、捕捉和攻击水下目标。同期启动的“魔鬼鱼”超长航时大型无人潜航器,能够不依托港口和有人平台进行维修保障,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长期自主搜集情报,跟踪、诱杀敌方潜艇,并使用搭载的导弹和炸弹自主攻击目标。特别是重达80吨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虎鲸”,最大潜深超过3300米、最大水下航速达8节,可搭载多源声呐阵列、反水雷、通信和指挥控制等任务模块,还可携带小型无人潜航器、鱼雷、水雷和反舰导弹等,潜入对方近海或港口附近实施作战行动。

体系化发展迅速

公开数据表明,目前美海军已研制并投入使用30余种水下无人潜航器,包括小型水下无人“鱼群”、中大型和超大型无人潜航器,不仅平台类型多、功能齐备,而且族群化、规模化发展速度快。例如,美海军“莱姆斯”系列水下无人潜航器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搭载不同载荷,可以执行水文测量、反水雷作战、海底搜救、环境监测和港口安防等多样化任务,是目前美海军列装最多、应用最广的水下无人潜航器,包括“莱姆斯”100/600/6000等3个系列。另一款“蓝鳍”系列水下无人潜航器,共有4个基本型号和7个衍生型号,其中以“蓝鳍”21型为主,包括战场准备型、刀鱼型和深海反潜Ⅰ型、深海反潜Ⅱ型等无人潜航器。

美海军水下无人潜航器的体系化发展,还体现在平台与联合作战体系的一体化融合上。美海军立足水下无人作战体系构建与运用,配套发展相应的水下无人潜航器。美海军的水下无人监控体系,如近海持久监视系统、深海监视网、分布式敏捷反潜系统等,均由大量水下无人潜航器与水下固定或移动节点链接而成。

谋求水下作战优势

近年来,美海军持续验证“分布式海上作战”“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等作战概念,无人力量特别是水下无人作战力量,成为美海军谋求海上优势的重要抓手。随着大型、超大型水下无人潜航器服役,美海军水下无人潜航器正加速由辅助作战装备向主战力量转变,美海军打造全能无人作战体系、构建水下无人潜航器集群趋势逐渐明显。

美海军自1997年成立首支水下无人作战分队起,相继于2017年建立第一水下无人作战中队、2022年建立第二水下无人作战中队,并计划将第一水下无人作战中队升级为独立指挥力量。与此同时,美海军于2021年底宣布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韦内姆港作战中心建立无人系统设施枢纽。由此可见,未来美海军还将发展水下无人舰队,以实施大规模有人/无人水下作战和水下跨域联合作战行动。

尽管如此,从目前美海军的水下无人潜航器发展水平与规模看,其距离大规模水下跨洋作战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美海军水下无人作战力量成建制发展尚不充分,仅有的几支无人作战中队仍然是实验性部队,无论规模还是作战能力,距离跨洋作战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水下无人潜航器之间、潜航器集群与美海军远海联合作战支撑体系之间的融合与联动尚未得到全面验证。今年4月下旬,美海军宣称计划对5艘大型无人潜航器进行测试。虽然测试结果尚未公布,但如此数量的水下无人潜航器远未达到远洋作战水平。此外,美海军水下无人潜航器项目虽然部分列装且表现良好,但绝大多数没有经历高强度信息、火力对抗检验,具体作战效果尚未可知。(大晖 刘涛)

(责编:陈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