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5:41:17 来源: sp20241125
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考察调研。在天水市,习近平考察了麦积山石窟,了解当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现存各类石窟寺近6000处。从西到东,由北向南,石窟连缀一路绵延。自公元3世纪石窟艺术传入以来,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发展,融入中华民族的深厚血脉中。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2020年5月分别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和大同云冈石窟。为什么如此关心石窟艺术?
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关山当屏,秦岭为托。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能工巧匠在陇右名胜麦积山上开窟造像,后经10余个朝代的接续营建与重修,成就了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
绝壁之上,密如蜂巢般的窟龛,来自岁月的“刀刻斧凿”,经历过战乱、破坏、自然灾害,浓缩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证资料。凝视其间,你会感觉历史在向你颔首。
这是近日拍摄的甘肃麦积山石窟局部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继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相继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之一,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几次考察石窟,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强调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总书记曾深情地说。
这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艺术结晶——
从云冈石窟笑意盈盈、手捧各式乐器的“伎乐天”,龙门石窟融合南北风韵、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闻世的优美造像,到麦积山石窟栩栩如生的“薄肉塑”飞天和“东方微笑”泥塑……在此间,艺术造型美轮美奂,胡风汉韵交相辉映,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19年,总书记在实地察看了莫高窟,察看了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后,有感而发。
各民族的共同创造,共同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博大精深。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保护、研究、弘扬——在云冈石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嘱咐:“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莫高窟静立千载,以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的雄浑气魄,向世人展示着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成果。
这是2024年1月22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使者张骞凿空西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反弹琵琶乐舞千年……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此邂逅。
艺术的光华,滋养于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时深刻指出的,“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不仅如此,还要让人们在旅游打卡石窟“宝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饱蘸历史之墨,书写新的历史。
如今,从前沿研究到活化利用,流失海外的文献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里,古老壁画经由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学者们努力让“冷门绝学”不绝、“国际显学”更显。
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国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卓有成效。
山高水阔,艺术瑰宝不朽,中华文脉永续。
记者:胡梦雪、张玉洁
视觉:金小茜、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甘肃分社联合出品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