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9:39:05 来源: sp20241221
宋风四雅、甲骨文、汴绣……近日,由河南省民族宗教委打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河南项目在北京开展,除了各色展品,还有豫剧、少林功夫、琵琶演奏等节目,以及泥咕咕、宋氏面塑等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围观,纷纷为“老家河南”的经典元素惊叹、点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不少人都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但如果要问哪个地方的历史最难讲,非河南莫属。原因无他,河南的历史深邃而厚重,令人敬畏以至于不知从何说起。
在新石器时代,河南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在文明伊始,这里又是夏朝早期都城的位置。中华文明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每个历史环节,河南都不曾缺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如果说河南史与中国史等长,并不夸张。这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交融共生、守望相助,讲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来龙去脉,始末根由。走近河南,会让你更好地认识中国。
安阳——文明开始的地方
人类文明发生的标志为何,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不过文字和符号的出现是较为公认的标准。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了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度印章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的变种),但现今,世界主要文明中使用象形文字的唯有汉字(日文和韩文都已经拼音化)。
中国最早的文字发现于河南安阳西北郊。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这里发现殷墟甲骨文,一举把中国的文字史推到了3600年以前。今天的汉字有数万之多,但几乎全部是由甲骨文中可辨认的1500多个字推演而来。千年传承的象形文字就像一个保险箱,把中国人几千年前的思绪一直保存至今。今天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家庭意识与集体观念,都是从文明伊始便代代相传,一以贯之。
《淮南子》形容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对人类文明起到天翻地覆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安阳就是中华文明起始的地方之一。
今天的中华文明灿若星辰,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千里之行积于跬步,安阳可以说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就像浩渺无边的宇宙是由一个奇点爆炸而来,成就了夜空中的月色弥漫,星光灿烂。
除了文字以外,另一种符号体统——易,据传也发源于河南安阳。在《文王八卦方位图》中,南方为离卦,代表太阳,北方是坎卦,代表水,引申为黄河。安阳正是在黄河以南,上古先民就是在这里创造了《易》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缔造而成,即便是人数最多的汉族,也是在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而形成壮大的。河南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期“华夏”一词,基本也是代指河南及其周边。但河南绝不封闭,在这片土地上,汉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有文化碰撞,有学习认同,有商贸往来……点点滴滴,百川汇集,合力铸就中华民族的滚滚洪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如果要列举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河南洛阳一定榜上有名。
公元前1046年,周公旦在洛水北岸建城,定名洛邑。今天看来晦涩难懂的河图洛书,据说就是当年洛邑的城建草图(另一说为星象缩略图)。秦代阴阳五行学说盛行,山南水北为阳,此处位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所以定名洛阳。
洛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原的政权。对于北方政权来说,洛阳周边是农耕文明所在,所以他们通常会更青睐农牧交界地带的北京。
不过历史上也曾有一个兴起于北方的政权,为争取正统地位,主动把国都迁至洛阳。
西晋覆灭以后,东晋政权退守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先后称雄于北方。其中东鲜卑的两大部族慕容和宇文建立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和北周,相较之下,北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幅员更广,政权延续达148年。如果算上北魏的前身代国和后来分裂成的东西魏,拓跋氏享国二百多年,比之许多大一统政权毫不逊色。
到了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建国已有百年。之前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位于太行山西北,土地贫瘠,难以供养大量人口。更重要的是,平城离南朝太远,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决策过于迟缓。于是魏孝文帝决意迁都洛阳,为统一中国打下根基。
当时的洛阳在天下人心中是天下之中,正统所在,让人魂牵梦萦,但在不少鲜卑贵族看来却闷热潮湿,也不利于策马奔腾。
魏孝文帝为了减少阻力,假意宣布要大举伐齐,统一中国。等大军到达洛阳时,已到深秋,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百官谏言停止南伐,孝文帝借此时机,宣布定都洛阳。鲜卑大臣们虽然不愿南迁,可更畏惧南征,只好承认了这个既成事实。
迁都洛阳以后,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汉化改革,把拓跋姓改为元姓。迁都与改姓都有一个目的:成为中国正统政权,完成统一。
《洛阳伽蓝记》笔下的多民族聚居
自汉末黄巾起义起,洛阳经历了三百多年战火蹂躏,早已满目疮痍。北魏迁都以后,洛阳迅速复兴,成为多民族聚居的繁荣都市。魏孝文帝施行一系列汉化改革,除了改姓元氏,还包括改官制、禁胡服胡语、设国子学太学、征求天下遗书、与汉族通婚、禁止归葬北方等等。
陈寅恪曾说: “北朝胡、汉之分,不在种族,而在文化”,这也道出了鲜卑汉化的目的。北魏占据了古都洛阳,文化上胡汉一体,当然会争夺中华文明的正统。
公元547年,东魏抚军司马杨衒之来到洛阳,心有所感,写下五卷《洛阳伽蓝记》。此书开篇回溯洛阳历史兴衰,仔细地介绍了洛阳的城建分布,穿插“依魏晋旧名”、“高祖因而不改”等文字,强调北魏洛阳对于汉文化的直接传承关系。
据《洛阳伽蓝记》所载,原来在南齐做官的王肃跑到了北魏: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人开始习惯北方的食品,南方饮食也逐渐影响北方的饮食习惯。
在文化心理上,鲜卑人也极为自信,开设“四夷馆”,接待四面八方来投诚的人。可见北魏在定都洛阳以后,已经以中原正朔自居,反将北魏周边的四邻视作蛮夷。
内乡——古代中国治理的活标本
河南古都甚多,而内乡保存有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官署衙门,被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故宫固然雄伟,可与市井小民关系太遥远。古代县衙才是政府最接地气的基层组织。
过去政府机构只分三级:中央朝廷、州郡、县,而乡村是没有政府机构的。今天一个县政府可能有几百上千人,过去县衙里的命官只有几个人,剩下的都是临时工。
古代大县可能有几十万人,靠寥寥数人根本无法管理。宗族自治是过去主要治理方式,除非杀人放火之类的恶性事件要递送县衙,大多数纠纷都会在乡村宗族内自行解决。宗族是个血缘结构,一村一乡的人大都是同姓同族。
全世界把家国视作一体的国家,唯有中国。中华民族也是个家庭,由小及大,成员间各有各的礼仪习俗,但都服从家长(中央)的治理。
河南内乡的县衙,是一个微缩了两千多年封建史的实体模型,让古代市井风貌凝固在我们面前。
根在河南 花开中国
目前展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河南项目,把河南几千年的历史精髓浓缩到了我们眼前,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民族的澎湃生命力。
据省民族宗教委工作人员介绍,展览以“根在河南·花开中国”为主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项目设置以“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设计主线,依次从郑州“黄河之畔家国共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肇始根源、孕育发展到安阳“一脉相承历史共传”的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从开封“百川汇流文化互鉴”的兼收并蓄、互融互鉴,再到洛阳“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延续,此外,还设有“亘古亘今其命维新”辅展区,集中展示各地非遗项目。每一个内容板块中都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也是河南省民族工作成果的展示。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原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原文化始终处于与外部文化交流融合当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今河南新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也是河南大地神奇的魔力。
近年来,河南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计划落实落地。
目前,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安阳殷墟已被列为全国旅游促“三交”试点示范项目,河南省正在进一步提高展陈水平,修改完善讲解词,加强讲解员培训,开发研学资源,使这两个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河南省紧紧围绕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目标,持续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出“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黄河文化”系列丛书、“中华源·河南故事”等一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持续擦亮“老家河南”“天下黄河”“中国功夫”等文化品牌。通过讲好河南故事,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黄也)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胡晓蝶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