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09:02:30 来源: sp20250104
近年来,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其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等多种功能。新型储能的快速发展,有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近期印发的《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以标准提升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建立健全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氢能、电力装备等领域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行业标准供给和升级,提高设备效率和可靠性。
近些年,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跨越,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
能源产业风起“绿”涌,推动我国清洁经济发展。新型储能发展按下“加速键”,正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在甘肃瓜州,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的主体工程已进入调试阶段,该工程不仅在有阳光时可以正常发电,还可以借助熔盐将多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实现24小时稳定不间断电力输出,大幅提升发电效率、发电量以及储能量。
在河北丰宁,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2号机组投产发电,在全部12台机组中,有两台为中国国内首次应用的变速机组,能增强抽水蓄能电站适应电网负荷的柔性调节能力;在湖北应城,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利用废弃盐穴作为储气库,单次储存的电量可供一座中小城市连续用电5小时。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全国超过50%。从技术路线看,多个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技术多元化发展。从应用场景看,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占比45.3%,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占比42.8%,其他应用场景占比11.9%。
“新型储能可与电力系统源、网、荷等各环节融合发展,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业内专家介绍,在用户侧,新型储能可降低用能成本、提高用能质量;在电源侧,其有利于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在电网侧,其可以提供调峰、调频等多种服务,在电网薄弱区域增强供电保障能力。
近年来,新型储能产业步伐加快,不断发挥集聚效应,“组团”创新。重庆铜梁构建从电芯生产到材料、光伏、回收等全链条产业体系,全力打造2000亿元级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储能”“分布式能源+储能”等多元化应用场景,逐步构建新型储能全场景应用;安徽合肥构建新型储能“1+4”应用示范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力争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争创国家级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原材料-储能系统-系统集成-温控消防-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业内专家建议,应从关键处入手,强化新型储能产业的牵引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做强做大产业集群,重塑产业体系。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安全稳定、经济高效、清洁低碳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这一目标,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一是能源需求压力巨大,二是清洁能源供给制约较多,三是消费侧低碳转型任务艰巨。
“应对这些困难挑战,需做好安全稳定、经济高效、清洁低碳三者的统筹平衡,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工作的核心任务。”上述负责人说。
(责编:杨虞波罗、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