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家三代心向党——“高原雄鹰”巴依卡为国护边记事

发布时间:2024-12-16 05:32:19 来源: sp20241216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8日电 题:一家三代心向党——“高原雄鹰”巴依卡为国护边记事

新华社记者孙哲

在帕米尔高原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的故事家喻户晓。

亘古屹立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这里被视为“生命禁区”。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马上就要执行边防巡逻任务,可连队官兵却犯了难,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是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路途因险峻而出名,只能依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路上还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若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官兵们将寸步难行。就在这时,巴依卡的父亲——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当起了连队的义务向导。此后的23年间,他带领着边防官兵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巴依卡说,从小父亲便教育自己,正是边防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守护祖国边关,各族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1972年,父亲把这份责任传给了巴依卡:“你要继续走我的路,为祖国的边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巍巍昆仑,茫茫雪原。

巴依卡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他被当地军民称为边防线上的“活地图”,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无数次为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一次,巴依卡带着边防战士骑着牦牛经过开拉阿甫河。走在最前面的他被一个大浪冲到一块石头上,腿部骨折,痛得几乎晕过去。当时,另一名战士也被冲入汹涌的河水中,千钧一发之际,巴依卡不顾伤痛跳入水中,硬是把战士拉了回来。但很快他就不省人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才挽回了生命。

像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1986年,父亲凯力迪别克病重,可巡逻任务就在眼前,巴依卡十分纠结。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事,让巴依卡放宽心,嘱咐他将精力放在巡边上。

巴依卡忧心忡忡地踏上了巡逻征程。他走后没几天,父亲就离开了人世,被埋在了红其拉甫的山谷间,那是父亲特意要求埋葬的地方,因为那里可以眺望到国门。

1998年6月,巴依卡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时常告诉人们:“巡逻护边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37年,700余次巡逻,行程超过3万公里……巴依卡遇到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来没有退缩,从来没有停止守边护边的脚步。

2009年,巴依卡像父亲一样,将这份责任和爱国守边精神传承给了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拉齐尼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巡逻,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等技巧。

巡逻路上,拉齐尼也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一次又一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一直以来,他都是父亲的骄傲。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与巴依卡一家三代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2021年1月4日,却成了巴依卡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

那天,雪花落得纷纷扬扬。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在经过学校人工湖时,看到一名儿童落入冰窟。拉齐尼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他拼尽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并用最后的力气将孩子往冰面推了一把,随后坠入冰冷的湖中,生命定格在41岁。

噩耗传来,巴依卡心痛欲裂。但当获救小孩的母亲在他家门口迟迟不敢进门时,老人出门将对方迎了进来。

“拉齐尼救人我并不意外,失去儿子我心里特别难过,但他是为了救孩子牺牲的,我为他感到骄傲。”他告诉这位母亲,“虽然他离开了我,但是56个民族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尽管年事已高,巴依卡无法再奋战在边防一线,但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屹立”于高原上。

走进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巴依卡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挂满的一幅幅拉齐尼的照片,每一个照片的镜框都被老父亲擦拭得亮亮的,挂得整整齐齐。

这几年,到帕米尔高原观光的游客在听说这一家人的事迹以后,都会自发来村里看望巴依卡。大伙儿围坐在摆满美食的炕上,聆听巴依卡讲述护边时的艰辛故事,还有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让老人欣喜的是,2022年底,新疆首座高原机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正式通航,雪域高原帕米尔迎来首批“空中来客”。曾经闭塞的高原,如今已四通八达。

“拉齐尼走了,我有义务承接他的职责,用我的讲述让孩子们铭记,努力学习,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巴依卡目光坚定地说。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