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9:39:40 来源: sp20241125
“价格直降”“全网最低”“错过再等一年”……“双11”期间,不少商家纷纷亮出低价吸引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各类诱人口号在直播间密集出现。虚假低价营销手段影响了不少人的购物体验。
近期,川渝陕等六地消费者组织联合发布网购消费典型案例,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最低价”宣传,要多渠道、多平台比较。
低价本该直观可感,奈何成了商家的文字游戏。获取低价折扣往往伴随大量附加条件,购物过程十分复杂,消费体验明显降低。
在今年的“双11”促销潮中,“囤货套装”成为常见的套路,想享受优惠往往需要成倍数量地购买商品,否则价格与平时差别不大。此外,不少低价促销还伴随着竞争性限制条件,限时限量限名额,消费者不能敞开买、随心挑。当消费者发现与期待的低价优惠相去甚远时,对这类口号就会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任。
如今,不少商家抛出“把低价进行到底”的口号,试图以“最低价”来吸引眼球,但“最低价”的提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最佳”“最高级”等极限词汇。
商家大肆虚假宣传所谓“最低价”,可谓于法不合;损害消费者体验和自身声誉,可谓于己不利。
“最低价”固然吸引眼球,但更重要的是用好产品和优服务让消费者满意、让顾客回头,“低价低价再低价”不应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竞争力。对于随意宣传“最低价”等行为,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更好规范经营行为。平台也须明确和压实管理责任,认真对待消费者投诉渠道,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
消费者面对低价口号时,也应保持理性,做到适度消费,在遇到纠纷时,善用各类途径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总之,“最低价”往往有代价,只有当价格直观体现优惠程度,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促销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刘莉)
(责编:代晓灵、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