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2:59:16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社 杭州12月2日电 题:外国友人良渚谈文明交流:一见胜百闻
作者 童笑雨 应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欸布斯·库塞·马蒂尔德(Moreau Épouse Kouassi Mathilde)主题发言的结束语,用的是中文。虽然来过中国多次,但一周来在浙江采风的见闻,仍令莫合印象深刻。
12月1日至2日,“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在浙江杭州良渚举行,活动邀请海内外嘉宾针对文明交流互鉴进行分享,“一见胜百闻”是他们最深刻的感受。
12月2日,“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分论坛主题为“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 王刚 摄通过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常务院长叶翰识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比如此次活动举办地杭州,就有著名的阿里巴巴。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到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理论的描述,而是真的可以看到、感受到的现实。”由此他坦言,“中国需要认识世界,世界更需要认识中国。”
在浙江为期一周的采风中,莫合就再一次认识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她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她的中文名——莫合,既是Moreau的音译,也有“文化融合”之意。
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坐着画舫畅游西湖,到访书圣故里绍兴……再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莫合惊喜满满。得知良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比甲骨文年代还久远时,她由衷感叹:“中国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还有高度的文化价值。”
文明底蕴深厚,也被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列入对中国的三个印象之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的参访经历,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
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在论坛上发言。 王刚 摄此次采风,他了解到的不仅是历史人文,还有城市、乡村发展的“细枝末节”,比如杭州科技发展迅猛,人民的友好、亲切,以及湖州的绿色生态发展。他提到了安吉余村,这个经常在报道中出现的中国乡村,通过特色生态农旅产业助力农民增收。“它充满魅力。”汶光·暖查楞如此评价。
在他看来,这样的文明交流互鉴是立体的。“我期待,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能见识到不同国家、更多文明的发展成果。”他也有一个小梦想,那就是建一座博物馆,促进地区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
“交流能加深我们的感情。”这是汶光·暖查楞的肺腑之言,也是这两天分论坛与会嘉宾的共识。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谢里夫在“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中就表示,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各种文化互联、互通、互鉴的重要渠道。“各国人民都是一个大家庭,在地球村中,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现场。 王刚 摄“谁都不必拿着放大镜看自己,也不必拿着显微镜看别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平等是前提。历史是发展中的历史,尊重自己的同时首先要尊重他人。一个文明的发展,需要正衣冠的照镜自省,更需要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的文明互鉴,在互帮互助中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据悉,“良渚论坛”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将于12月3日在杭州举行。(完)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