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8:59:17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北京11月10日电 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需守正创新
作者 班玛更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人民为开拓中国的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作出了应有贡献。历史上,在高海拔的自然环境中,西藏人民通过与周边地区和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勤劳勇敢、爱国护家、不畏艰难、宽容和谐、诚实善良、乐天利他的文化精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十分重视保护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推广藏语言文字的广泛学习、使用和发展;先后制定相关的法律与制度,依法保护历史文物和西藏传统文化;成立各级专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培养专门人才;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历史文化古迹;搜集、整理、出版、保护历史文献档案;成立各级藏学研究机构,加强西藏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力支持藏文古籍和文献经典整理出版工作;继承、保护和发展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与国际历史文化保护组织活动,加强国际交流。
与此同时,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成效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进展明显;民族传统医学得到发展、推广与运用;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保障。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社会主义新西藏在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传统文化也在新时期迎来了新生。
参观者在西藏博物馆新馆馆内参观。李林 摄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藏语言文字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截至2021年底,全区公开发行藏文期刊16种、藏文报纸12种,累计出版藏文图书7千多种,共计4千多万册。藏语传媒发展迅速,在传统报刊、广播、影视和网络的基础上,藏语新媒体应运而生,各种官方账号和社交媒体不断涌现,大大开拓了藏语言文字使用的范围。为保障新时期藏语言文字发展,2014年4月,中国藏语领域第一个全国性专家组织——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通过《新词术语藏文翻译规范和推广应用办法》。此后,委员会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审定的藏语新词术语》(近1500条)和《党的十九大以来藏语新词术语(汉藏对照)》(2200条),进一步完善了藏文新词术语翻译的规范化。
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藏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李林 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截至2022年底,西藏自治区全区已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可移动文物达51万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西藏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其中,中央投入17.16亿元(人民币,下同)、实施项目131个,自治区投入4亿元、实施项目86个,数量和资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底,为期10年、投资3亿元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验收。另外,西藏考古还首次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痕迹,完成第二次青藏高原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及生存环境综合科学考察第一阶段田野调查工作,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分别入选2014、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银质鎏金面饰。国家文物局 供图古籍文献整理方面,截至2022年底,西藏自治区基本完成了全区各地市约1160家收藏单位及个人的古籍普查登记任务,普查总量达1.8万余函(十万余册)、制作版本书影9万多幅,305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3年,旨在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这项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牵头的宏大工程,计划用15年时间,整理、出版从吐蕃时期至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文文献典籍,计划收书上千种(目前已完成200余函文集的整理,正式出版201卷)。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29卷本“西藏历史档案丛编”也从2016年开始正式出版,其中《水羊年南部门隅地区清册》等珍贵档案文献实证了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地位。
民间文化传承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一批亟待抢救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2014年,西藏共有望果节、彩砂坛城绘制、桑耶寺羌姆等13个非遗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2021年第五批评选时,西藏入选项目增至17个,入选率达56.67%。与此同时,民间文艺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也有新进展,仅以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例,2019年,300卷本《〈格萨尔王传〉大全》正式出版,总计1.3亿字,成为迄今最全的《格萨尔王传》藏文文库。
藏戏《格萨尔王传之丹増·野沃布美》。牟静洪 摄藏医藏药发展方面,作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近年来藏医药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截至2022年,西藏自治区全区共有公立藏医院49家,民营藏医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藏医药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4.4%和42.4%,藏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全区17家藏药生产企业均达到GMP管理规范要求,生产藏药品种360多个,拥有藏药国药准字号311个。此外,西藏还收集整理300多部古籍文献,完成了10万份名老藏医处方的整理和34个藏医药经典名方的遴选、研究工作。2018年11月,“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5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6次执行局会议上,《四部医典》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藏医唐卡《四部医典》。陆欣 摄从文化学基本理论看,对一种文化传统,如果没有保护和传承,就会失去本身的特质,就会导致异化或消亡;如果没有创新和发展,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僵化或落伍。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结晶,是祖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命脉。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西藏文化要守的“正”,就是其中符合中华文化共同性的正道、原则和规律,是历史上西藏各族人民和全国其他同胞共同熔铸了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西藏文化要创的“新”,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民族进步需求的创造、改进和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行稳致远,构筑起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面向未来,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西藏传统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文化史观,将其放到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去发展。要切实把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理解为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一员,不能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更不能自绝于中华文化。相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西藏传统文化在新的发展时期会有更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
作者简介:
班玛更珠,又名严永山,藏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8年入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杂志社,担任《中国藏学》汉文版编辑。2012年,调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从事西藏历史和藏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西藏通史》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次承担社会调研和涉藏外宣工作,在国内相关学术期刊上用藏、汉双语单独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综述、文章近百篇。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