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的青春

发布时间:2024-11-22 09:43:41 来源: sp20241122

上图:官兵展开训练(资料照片)。李雪松摄

上图:官兵展开训练(资料照片)。李雪松 摄

西南边陲,植丰物茂。郁郁葱葱的望天树正奋力向下扎根,努力向上生长。作为我国最高的树种之一,望天树树干粗壮、木质坚硬,宛如倚天矗立的大国长剑。

树林深处的野外驻训场,火箭军某旅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导弹攻防训练拉开帷幕。下连仅半年的定向培养军士曾章,迎来了入伍后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以主力号手身份接受考核。

端坐测控台关键战位,按下一个个按钮,各种复杂、联动的测试信号在曾章脑海中闪现。这名出生于湖湘大地的00后,仿佛觉得这不是在测试导弹,而是在加注力量——“神剑”腾飞的力量。

“点火!”很快到了发射的关键节点。曾章果断按下红色点火按钮,模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他也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

仗剑走天涯,驭剑啸长空。和曾章一样,在这片密林深处,一批定向培养军士就像茁壮成长的望天树,踏着强军兴军的时代节拍,扎根砺剑报国的练兵沃土,加力奔跑、加速成长、加紧超越,铸就大国长剑坚实的人才基座,写下不断进阶的青春诗行。

(一)

“紧急集合!”战斗警报骤然响起。一时间,战车轰鸣声、指挥口令声、急促跑步声在山林间回荡。定向培养军士李政敏和战友闻令而动,投入到紧张的战斗发射训练中。

“每天都有一种被推着走、赶着跑的感觉!”入伍3年,李政敏越来越喜欢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有时感觉累了,他就到“红剑先锋亭”里看一看。

“红剑先锋亭”展陈着该旅组建以来,在战备训练等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的事迹。在“红剑先锋亭”最显眼的位置,是习主席亲切接见“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的大幅照片。

现代战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习主席高度重视军士队伍建设,多次强调军士队伍的重要性,充分彰显统帅对军士队伍的深情厚爱与殷切期盼。

习主席的关爱期许,是该旅军士群体踔厉奋发的动力源泉。早日成为像王忠心老班长一样的好兵,是该旅军士群体的共同目标。

“定向培养军士,入营就是军士,起点更高、基础更好、专业更对口,更要加快身份转换,奋力往前跑,早日在部队干出一番成绩。”每次探寻王忠心的成长轨迹,李政敏扎根军营、建功岗位的信心更加坚定。

浪奔浪涌,号角催征。在习主席殷切目光中,定向培养军士这个为战而生的年轻群体,在强军兴军的时代沃土中,生根发芽、拔节成长。

2012年起,根据战斗力建设对军士人才的需求,全军各部队开始面向地方院校招收定向培养军士。从面向7省到面向17省(自治区、直辖市),从11所院校到48所院校,从百余人增至数万人……11年来,定向培养军士招收范围越来越广、涉及专业门类越来越多、数质量越来越高,正成为加快推进战斗力升级的生力军。

时代的机遇,给胸怀强国梦想、矢志建功军营的青年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你们赶上了好时代,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得知儿子接续自己的军旅梦,下士何盛腾的父亲何际德感慨不已。何际德曾是原第二炮兵部队的一名瞄准操作号手,后来退伍返乡。

如今,何盛腾接续父辈梦想走进砺剑方阵,一种神圣的使命担当、血脉传承在他的心底升腾。700多个日夜,他刻苦训练,砥砺成长。

“今年定向培养军士的人数和最初相比,增加了好多倍。”该旅人力资源科科长告诉记者,定向培养军士数质量逐年提升,更多新鲜血液补充到主战、保障等领域的关键岗位。

特殊的培养路径、特别的身份,带来特别的期待。紧贴打赢需求应运而生的定向培养军士队伍,无比珍惜时代的机遇,加速挑起肩上的担子。

“前是山后是山,心中责任重如山。”每一次走进“地下龙宫”,看到阵地上方悬挂的那面巨幅党旗和静卧的大国长剑,李政敏总是热血沸腾、双眼放光。

梅能傲雪香能永,枫不经霜叶不红。这眼中的光,源自为战而生的使命责任;这眼中的光,引领与战同频的前进方向。在迷彩军营、发射架下,他们就像棵棵幼苗,向阳生长、接续奋斗……

(二)

“占领阵地,架设天线……”演兵场上,随着指令下达,通信车稳稳停在预设点位。二级上士谢霄和战友协同配合,展开多种方式通信联调,很快构建起完备的指挥通信链路。

作为该旅首批定向培养军士,谢霄清楚记得刚入营时的窘迫。第一次走上训练场,他就像看客,不知从何入手。当晚,谢霄在日记本上写道:“我要做战斗力建设链条上最硬的那一环!”

几年来,谢霄苦学专业、精练本领,历经多次重大演训任务淬火,多次在旅组织的专业比武考核中摘金夺银。

“每名定向培养军士都是一颗种子,只有经过阳光雨露的充分滋养,才能茁壮成长。”在该旅领导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壮大定向培养军士群体提供了科学指引。

——抓好精准定岗。坚持人岗相适,结合个人意愿,把对口岗位作为定向培养军士力量调配第一落点。特别是针对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的小专业,给予重点保障,不断提升专业匹配率;

——深化培养帮带。制订培训计划,从专业基础、操作技能、特情处置等6个方面设计“成长套餐”,安排专业骨干和定向培养军士结成帮带对子,帮助其缩短成长周期;

——注重任务历练。利用重大任务、专业比武、岗位擂台赛等契机,把定向培养军士推向前台,放手让他们在任务实践中锻炼,将院校所学转化为部队所需,在比学赶超中提升专业能力,加速嵌入作战链条。

……

加速!加速!加速!这几年,生机勃勃的定向培养军士群体,对于战位有了全新的理解。

5平方米,是定向培养军士邓鹏程所在测控专业班组的战位面积。这个战位,涉及上百个按钮、近千条指令、上万条数据,让邓鹏程一度感到“压力山大”。

艰苦的训练,源自向上的动力。在班长李明亮帮带下,邓鹏程把数百条测控专业内容写成小卡片,装进上衣口袋,有时间就拿出来背;专业训练时,即使是简单的动作,他也会反复训练直至精通……功夫不负有心人,邓鹏程刷新了号手成长最短周期的纪录。

战位空间虽小,打赢追求无限。几年来,和邓鹏程一样,一茬茬定向培养军士铆在发射架下、扎根“地下龙宫”,汲取知识养分、苦练操作技能,不断拓宽能力边界。

滴答、滴答……记者见到定向培养军士蒋鑫时,他正在发射架下进行测试,耳边传来的秒表声音,时刻提醒着他时间紧迫。

入伍6年,3次换岗,持续冲锋。从事瞄准专业,蒋鑫对着蜡烛练眼力,一丝一毫调旋钮,屏住呼吸练操作,在红蓝对抗任务中一次次将瞄准精度逼近极限;换岗电源专业后,他1个星期掌握操作规程,1个月练好操作技能,1个季度学通专业原理,半年后成为主力号手;走上发射岗位,他逐项攻克专业知识关、操作技能关、特情处置关,不到5个月就在旅专业比武中进入前3名,翌年获评“三级操作号手”……

导弹准备得快一秒,战场胜算就多一分。秒表的“滴答”声伴随着向前冲锋的脚步,一个个“蒋鑫”就像一台台加满油的导弹发射车,在强军兴军的赛道上疾驰。

半米,是特装车底盘与地面的距离,也是某营中士刘玉龙建功军营的舞台,还是他从院校到战场的“最后一步”。

第一次参加跨区训练,刘玉龙就感受到浓浓的实战味。导弹发射车队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没多久,刘玉龙就接到特情处置命令。当他和修理分队战友赶到现场时,心里不禁一紧:虽然在学校掌握了专业知识,但缺乏实际应急抢修经验。

在班长的指导下,他们迅速组织道路安全警戒,逐一排查分析故障点,完成修理任务。

这次训练,让刘玉龙深刻认识到:在学校学的是专业知识,在部队用的是临机处置本领。返营归建,他反复研究各车型特点,重点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入伍不到3年,他就取得汽车修理工中级技术等级证书,成为能完成所有车型维修工作、独立带队执行任务的“多面手”。

深入接触定向培养军士群体,记者深切感受到他们心中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党的二十大以来,压茬推进的大项任务,更加强化了他们的危机意识——能力不达标就走不上关键号位,不经历任务淬火就无法快速蜕变。

“成长周期普遍缩短一半以上,20多人走上关键号位,80%以上的人3年内获‘两长一手’等级,60多人次立功受奖……”一组组数字,标记着该旅定向培养军士这个年轻群体的奋斗刻度,也见证着他们在强军征程上的奔跑速度……

练兵备战的车轮催生成长的年轮。一批批定向培养军士笃行不怠,加速跑向战斗号位。

(三)

“发射!”

西北大漠,朔风扑面,墨绿色导弹昂首问天。随着口令下达,导弹腾空而起,气浪夹着风沙扑面而来。看着亲手测试的导弹划过长空,定向培养军士雷岗倍感荣耀。

仗剑天涯、剑啸长空,是每名火箭军官兵的光荣与梦想。入伍刚满1年就能参加实弹发射任务,雷岗的“兵之初”让老班长们羡慕不已。近年来,随着实战化训练走深走实,训练难度强度持续上升,定向培养军士有了更多展现自我、证明自我的平台。

——向战而行,在重大任务中展现自我。

“这一仗,打得真过瘾!”脱下防护服,某营二级上士周宇激动不已。这是他第一次以班组指挥员身份,圆满完成全流程战斗发射演练任务。演练现场硝烟弥漫,车辆爆胎、人员受伤、临时变换射向……为了充分考验周宇的应急应变能力,现场导调组下达的课目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比一个急,逼着他使出浑身解数。

入伍当年参加专业集训,第2年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第3年担任副班长,第4年遂行作战值班任务,第5年登上发射专业比武擂台……高强度实战化淬火,让周宇练就了过硬本领。

在该旅,95%以上的定向培养军士都经历过重大任务检验,多人在上级组织的训练、比武考核中取得第一名,迎来一个个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向战而行,在应急考验中彰显担当。

入伍不到2年,某营定向培养军士、下士李亮就遭遇了一场“硬仗”。

那是一次火箭军集中训练考核,多支同型号导弹部队在同一片作战区内交叉互考。这既是学习借鉴、提高能力的机会,也是一场比拼实力的荣誉之战。

关键时刻,李亮所在营测控班班长外出学习无法归队。怎么办?该营营长决定把担子交给李亮。

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李亮利用短短几天时间,在测控车所有岗位上操作了一遍,带领班组优化操作精确到秒,尽最大可能提高班组默契配合程度。训练场上,面对考核组设置的各种难题,李亮见招拆招,圆满完成任务。

和李亮一样,在一项项考验挑战面前,到处能见到定向培养军士冲锋的身影。作战值班时,某营二级上士刘伯彬带着战友反复训练,确保行动快捷高效;红蓝对抗期间,某营二级上士王斟俨铆在通信车上,确保指挥通信畅通;阵地综合调试中,某营中士康子惜带着号手逐个环节“过筛子”,解决了影响测试安全的多个问题……

——向战而行,在向难攻坚中创新超越。

“龙宫”深处,定向培养军士王飞含着哨子,挥动着手中两面指挥旗,一丝不苟地指挥班组成员展开导弹吊装转载作业,巨型吊臂在他的指挥下,精准执行每个动作。

吊装转载,是作战链条上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巨型弹体在半空中调整位置,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未来战争分秒必争,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更快速度完成导弹连续吊装转载,成为王飞一直思考的课题。通过全流程深入研究,王飞把攻关重点放在吊装准备工作上。

每次转移吊具都需要多人协同,耗时费力。经过两个月试制改进,让吊具动起来的转运车改装成功。这辆并不起眼的小车,不仅减少一半操作人员,还能明显缩短吊装转载时间。

身处战斗力生成一线,定向培养军士对备战打仗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感知更深。该旅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不断激发定向培养军士首创精神,一大批聚焦实战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朝气蓬勃的定向培养军士如同望天树一样,每一天都在努力生长,长出繁茂的枝叶,挺拔矗立、引人注目。

前不久,来到军营的新一批定向培养军士再度踏上征程,参加新的跨区驻训任务。算算时间,他们在驻训场上的时长,远多于留在营区的时间。

车队驶过群山,刚下连的定向培养军士郭峻江望向窗外,只见群山之上郁郁葱葱。

“号手就位!”新一批幼苗已在这片热土扎根,奋力生长,向阳、向上、向战!(张磊峰、杨明月、马嘉隆、高明俊)

(责编:彭晓玲、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