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长期贷款 赋能制造业企业(经济聚焦)

发布时间:2024-12-15 18:38:46 来源: sp20241215

  中长期贷款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一般最长可达30年的贷款。由于融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更大考验,制造业企业想获得中长期贷款并非易事。浙江杭州如何推动政、银、企三方形成合力,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规模?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编  者

  

  制造业贷款具有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风险控制难度高等特点。制造业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往往面临贷款期限越长,审批越难、利率越高的问题。因此,为制造业企业持续注入金融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年初,浙江杭州提出持续加强制造业金融支持。截至6月末,杭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5175.98亿元,较年初新增271.92亿元,同比增长12.52%。近日,记者深入一线,探究杭州如何以中长期贷款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堵点在哪里?

  制造业企业有资金需求,银行对中长期贷款审批审慎

  走进浙江万鼎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工厂,全自动数控机床正高速运转。不远处,智能工厂二期项目正在建设,更加先进的生产线即将落地。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万鼎公司这几年锚定智能制造持续发力,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

  “最大的困难还是缺资金。”万鼎公司负责人夏建祥坦言,新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仅靠自有资金很难支撑,一般的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也无法满足需求,急需中长期贷款支持。

  然而想要获得中长期贷款并非易事。夏建祥介绍,银行按照常规信贷政策,会对抵押物、回款周期、还款来源等提出一定要求,“但这些往往是我们相对欠缺的。”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浙江萧山鸿达路支行负责人陈红军解释:“制造业企业经营实力各有差异,银行日常发放的大多为1年左右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因融资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审核条件确实相对严格,银行在审批上一般较为审慎。”

  “门槛高、贷款难、利率高”成为制造业企业融资时的普遍痛点,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感受更为明显。

  浙江迪欧家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勇淼说:“像我们这种传统制造业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较少,加上账期长、应收账款多,从财务报表上看,利润数据一般,贷款大多不容易。”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宋华盛分析,相比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期限更长、金额更大、用途广泛,能够支持企业长期发展,但申请条件相对严格,担保要求高。对银行而言,这类贷款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更大考验。

  怎么解难题?

  综合考量多方因素,精准管控降低风险

  如何更好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需求?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下辖杭州联合银行客户经理俞啸介绍:“如今企业财务报表不再是贷款时唯一的考量因素,我们把对企业的综合评估作为重要前提。”

  “以迪欧家私为例,我们深入分析企业历年交易流水及回款情况,结合对上下游产业链的调研,了解到该企业信誉较好,业务量稳定,经营效益有保障。经综合研判,企业风险可控,决定提供授信3年期1000万元。”俞啸说,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下,银行通过制定差异化授信标准,在额度、期限和利率上给予政策倾斜,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针对性解决制造业企业担保难问题。

  面对万鼎公司的资金需求,农行萧山鸿达路支行综合考量企业各项指标,为企业发放了2亿元的固定资产贷款,期限5年,有效满足了企业项目建设、安装工程、采购设备等资金需求。

  “针对万鼎公司项目需要中长期贷款但缺少足额抵押物的情况,为了平衡风险,我们主要做了3件事。”陈红军一一列举,“第一,贷款发放前,要求项目资本金到位,保障工程顺利开工;第二,除了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抵押外,追加了连带责任担保,增强抗风险能力;第三,借助行内信贷业务的自动预警系统,常态化做好贷后资金监测管理,实现精准管控。”

  宋华盛介绍,“信息共享、独立审批、自主决策、风险自担”的银团贷款模式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汇集多家银行的资金共同支持,不仅能较好满足民营制造业企业大项目长期、大额的资金需求,还具有分散风险、规模优势等特点。

  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杭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制造业贷款比重达51.29%,较去年同期提高1.80个百分点。

  如何可持续?

  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对接银企需求

  针对当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痛点难点,当单个金融机构收集企业、项目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产品市场、企业发展前景的能力有限时,又该如何帮助其改善提升?

  记者采访发现,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制约双方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对企业而言,无法动态掌握不同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对银行而言,难以精准掌握企业信息,授信存在风险。

  鉴于这些痛点难点,杭州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杭州e融”,由杭州征信有限公司对企业信用相关数据进行归集处理,结合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司法等30个部门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同时深入挖掘数据信用价值,为银行的企业授信提供信用数据支持,让信用信息真正成为企业融资资本。

  杭州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运用政府公共数据,通过信用大数据赋能银企融资对接。一方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需求快捷发布、金融产品智能撮合、惠企政策一键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配套提供企业社会信用查询、信用评分、贷后监控等信用产品,缓解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截至目前,“杭州e融”平台累计入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26万家,上线金融产品417款,成功实现融资对接超11万笔,撮合融资超3200亿元。

  滨江区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在企业直接融资、创投机构入驻投资、担保公司扩大担保、银行信用放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上城区打造规模10亿元的贷款风险池,为科创型、制造型企业提供贷款贴息,2023年为67家企业累计提供贷款2.9亿元……近年来,杭州多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制造业企业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浙江,银行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以服务项目为抓手推进中长期贷款投放,组织银行实施“清单制”管理;针对制造业要素投入大、产业链条长等特点,浙江以产业链骨干企业为核心,沿产业链延伸金融服务,完善制造业全产业链融资支持,从而进一步把控风险。

  宋华盛建议,应强化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作用,激发银行金融服务制造业的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